說起鈣肥,經濟作物區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在作物坐完果之后都要使用鈣肥,只是不同作物不同時期,鈣肥的作用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普通認知為鈣的補充可預防裂果,其實鈣的作用有很多,鈣可以調節土壤的酸堿度,對酸性土壤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可提高土壤PH值,對因為鐵鋁鎂等離子引起的土壤性質危害及作物生理危害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同時鈣也是組成植物細胞壁和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鈣元素也對作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植物的耐鹽性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在19世紀時一度將鈣肥定義為植物必須的第四大元素。
作物缺鈣時在新根,頂芽,果實等幼嫩表現很明顯,例如我們常見的瓜果的裂果,十字花科的燒心等癥狀;再包括梨的黑心病,番茄辣椒的臍腐病等等;缺鈣也是造成農業生產過程中一個十分常見的缺素癥狀,特別在現階段大量元素為首的施肥模式下,缺鈣癥一躍成為常見缺素癥狀發生之首。所以,在瓜果蔬菜區包括部分大田區,補鈣成為農業生產管理當中一項重要的管理內容。
近年來,隨著管理成本的不斷增加,作物生長環境的不斷惡劣,補鈣這項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從最初的關鍵時期簡單補充到現在的專項專補,并且作物的缺鈣現象依然嚴重,這又是為何呢?其實這和我們的生產環境與鈣肥的選擇上有著直接關系,常規的補鈣方式有底肥埋施,追肥追施(沖施、滴灌),葉面噴施。方法雖然不錯,但是在用法用量及作物的生長時期有著直接關系,例如在底施鈣肥時的鈣磷同施,很容易起反應,生成磷酸鈣,就是我們常說的固化鈣。
其次目前的農業環境中,土壤普遍鹽離子濃度過高,在鈣肥施入土壤中和各種鹽離子起反應都是造成鈣肥吸收差的原因,再一個就是葉面噴施(又叫根外追肥)葉片吸收鈣肥是一種非常好的補鈣方式,但是由于作物莖稈及葉片上的角質蠟質層,鈣肥很難穿透,又因為鈣肥的分子結構比較大,很難穿透氣孔,也是造成鈣肥不易吸收的原因。
那么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我們應該從問題的根源著手,首先是用肥時期,底施或者追施的時候盡量與磷肥避開,以少量多次的形式施入,其次是鈣肥的選擇,目前市場上比較多的鈣肥大致分為三種,底施較多的為過磷酸鈣,追施鈣又分為檸檬酸鈣,糖醇鈣以及螯合鈣,已知的檸檬酸鈣吸收利用最低,一般不推薦,糖醇是一種載體,糖醇的可移動性比較好,可以加大鈣肥的可移動性從而增加鈣肥的吸收。但是研究表明,作物在吸收鈣的時候一般以螯合形態吸收較多,其他形式吸收次之,所以一款好的螯合鈣至關重要,目前市場上的螯合鈣以拉姆拉翠姆鈣為首,三次電解后的螯合鈣分子更小更以穿透,更易吸收。
當然在選鈣肥的時候也一定注意,目前已知螯合鈣的鈣含量最高可達180g/L,在此濃度下正常比重在1:1.4-1:1.5左右,舉例翠姆鈣1000ml可達三斤重,如鈣肥未能達到此濃度需要謹慎考慮。
鈣是作物必須的重量元素之首,鈣的補充不能盲目,合理補鈣,巧妙補鈣才能有好的效果。希望大家重視技術,掌握技巧,千萬不要盲目補鈣。